这片玉米地,简直比大越的草原还要宽广。
再过上一个月,玉米就能收获了。
冯国海看着自己带领士兵亲手种下去的玉米,心头一片火热。
几个月前,他还在为士兵们的口粮而忧虑,不断的咒骂陈统老贼。
谁能想得到,几个月后,他们不仅能够自给自足了,甚至还和大越换来了那么多的牲口。
这一切,都多亏了周家大婶啊!
她可真是一名福星,不仅救下了序序,还帮助了自己。
下次再见面,自己一定要好好的感谢她。
远在青连山的苏念,此时正坐在自家的院子里,吹着风,吃着甜滋滋的西瓜。
突然,莫名其妙的打了个喷嚏。
阿嚏~~
这么热的天,自己还能感冒?
不,肯定是有人在念叨她。
苏念放下手中挖西瓜的勺子,擦了擦鼻子,默默的想着。
也不知道敏年在边关过的怎么样了。
想起这个便宜儿子,苏念还是有些许担忧的。
不过,有稳重的张青山带着他,她也不必过多担心。
就当是让他出门锻炼锻炼吧。
奶奶!
就在苏念陷入沉思时,一道甜甜的声音从门口传来。
苏念抬眼看去,发现是序序回来了。
序序,你怎么就回来啦?
如今还是午后时分,往日里,序序都要跟着赵先生,念书到傍晚呢!
赵先生说,他和两位先生还有别的事情,让我先回来了。
如今和三位先生的住处离的近,序序每天都是自己上下学,苏念也不会过多担忧。
什么事情啊?比你念书还重要?
赵先生此人,对序序极为看重,平日里很少缺课。
如今,居然这么早就放序序回来了,也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情?
来来来!快坐到奶奶这里来。
序序顶着大太阳走回来,一头的汗。
苏念赶紧招呼他坐到自己身旁。
自己坐的地方,正好有穿堂风。
序序乖乖的跑到苏念身旁坐好。
苏念把手中吃了几口的西瓜,递到了序序手上。
序序,你先吃瓜!奶奶去拧条手帕,给你擦擦汗。
这孩子本来就怕热,如今天气热起来了,动不动就是一身的汗。
谢谢奶奶!
序序抱着西瓜,笑得甜滋滋的。
桂兰,序序回来了,你看着他点,我去一趟三位先生那里!
给序序擦完汗后,苏念向李桂兰交代了一声,便动身去了三位先生那里。
她迫切的想要知道,赵先生因为什么事情而提前让序序放学。
赵先生
一来到三位先生的住处,苏念就看见了正在院子里枯坐的赵秋云。
只见他眉头紧皱,表情严肃,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事情。
苏念喊了一声,赵秋云并没有理会她。
赵先生!
苏念走近他,又喊了一声。
周家大婶
苏念喊了第二遍,赵秋云才反应过来。
赵先生,发生什么事情了吗?
苏念迎着赵秋云凝重的表情,担心的问到。
东边发生了严重的干旱
赵秋云抬头望着万里无云的天空,轻声呢喃到。
你说什么?
苏念不敢置信的瞪大了眼睛。
东边大旱?
是啊!前段时间,我夜观天象,就发觉东边隐隐有灾难,昨天,我去了一趟金丰县,找到邱老板一问,他告诉我,大兴的东边,发生了严重的干旱,百姓们颗粒无收,难民们已经四处奔逃了
原来如此,怪不得赵秋云会提前给序序放学。
三位先生虽然隐居在青连山,然而依然心怀天下。
如今大兴有了如此大灾,三人自然忧心。
赵先生,发生了这样严重的灾害,朝廷自然会出手营救老百姓的,先生不必太过忧愁。
在其位谋其政,三位先生已经远离朝廷了,再担忧也没有法子。
哼!
听了苏念的话,赵秋云冷笑了一声。
要是朝廷能管一管,我又何必如此忧心!干旱自两个月前就发生了,朝廷竟然到现在都没有派送一石粮食,一两银子给当地的老百姓。
提起朝廷,赵秋云更气了。
如今的朝廷,被陈统把持。
自上到下都是乌烟瘴气的,可怜老百姓们遭此遭难,却无人营救。
忧国忧民的三位先生,因为过于忧虑,都已经好几天没有好好休息过了。
第二百二十二章 落脚边关
你可知道,连金丰县城里,如今都有从东边逃难过来的难民了!
赵秋云一脸痛心的说道。
什么?连金丰县都有难民了?
金丰县算的上是大兴的最北边了,从东边逃难过来,距离可不算近啊!
是啊!逃入金丰县城的难民,被金丰县的县官拒之门外,如今,正在城门外头待着呢!还好现在天气热,要是遇上冬天了,非得冻死不可。
提起金丰县城外的难民,赵秋云痛心疾首。
从上次马家村和杨家村村民得了瘟疫的事情看来,就知道金丰县的县官,是个没有担当的,一心只会逃避责任,压根就不会为民着想。
如今,逃难的难民来了,居然直接把城门给关上了。
除了第一天象征性的给难民们施舍了一些米粮外,其余时间理都不理。
还是金丰县城的老百姓心善,自发的给难民们凑了些粮食送去。
要不然,难民们可熬不下去。
可是,眼见着难民越来越多了,金丰县的老百姓也无力承担这么多人的口粮啊!
朝廷也指望不上,难民们又无处可去。
难道要眼睁睁的看着这一群难民饿死吗?
想到这件事,赵秋云就心急如焚。
听了赵秋云的描述,苏念立马想起了当初自己一大家子逃难的经历。
也是和现在的难民们一样,被县城拒之门外。
而且当时是严寒的冬天,要不是有小卖部里的物资,周家人说不定根本活不到现在。
苏念立马对难民们心生怜悯。
赵先生,前段日子,咱们种的第二批土豆又大丰收了,如今,马家村和杨家村的村民们,家家户户都粮食满仓,咱们不如向他们买下土豆,给难民们送去吧!
苏念知晓,赵秋云手握巨款。
而且,他对钱财根本就不在意。
如果能用手上的银子换取粮食,他一定会毫不犹豫的交换。
这个法子,我早就想到了,我也已经去找过马村长和杨村长了,他们甚至愿意直接把土豆无偿的送给难民们。但是,咱们能帮的了一时,却帮不了一世啊!如何安置这些难民,才是最难解决的问题。
赵秋云摸了摸自己的两撇胡子,一脸忧愁。
指望着村民们一直送粮食,那是不可能的。
赵先生,我倒是想到了一个地方,说不定能够解决难民们无处落脚的难题。
苏念灵光一闪,想起了一个好去处。
哦?说说看!
赵秋云迫不及待的询问到。
难民们可以去边关定居啊!
苏念时常与张青山、周敏年通信,虽然没有去过边关,但是苏念对于那边的情况,了解的一清二楚。
边关那么荒凉,如何能住人呢?
赵先生,你这就有所不知了。其实,也就是军营附近的二十里地,才是一片荒凉,如今,那里都被士兵们给开荒了,种上了土豆和玉米,也不再是荒凉之地了。
苏念顿了顿,接着说道:青山在信里和我说了,原来边关那块地方,也是有人居住的,只不过被大越人骚扰怕了,纷纷搬走了,那边的土地虽然算不上肥沃,但是种植粮食,绝对不成问题。再说了,土豆和玉米,在大越都能种,在边关种下,也绝对没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