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大,人容易折进去,还能叫人借题发挥。好在随行人员武德充沛,擒拿了人还能顺利找到证据。回头再看时,江无眠也深觉惊险,这等天气北上,赌得是一个虚无缥缈可能,输了就是没命,赢了就是荣宠加身。
江无眠说了一下午,时不时要回答一些问题,有关北上路线、商队情况、案件检定、罪责处置等等,此外他也有话要问北上的这群人,突厥冬日情况,去的部落里铜铁使用情况,粮食牲畜存储等等。
多番问答,转眼就是一个下午过去,江无眠从中收获颇多,心底大致勾勒出边境情况。
挨着大周的是不怎么缺钱缺粮,边塞有互市,前些年的战争影响较小,人口较东部突厥的较多。
而大周……大周人口还在向西迁移,还出现劳动力大缺口。此番情况短时间内——起码五年内得不到缓解。
养成丁口,也就是说起码人要长到十五岁,期间耗费粮食银钱颇多。
现在大周的粮食发展已到短时间内的极限,根本不能再多供给,必须要开源——从外国引入,本国大规模种植高产作物。
这就不得不提南下的队伍,余阁老面色和缓,“北真腊互市已开,一年三趟航船,运送米粮。户部已明令发文,凡是迁往西部两道的百姓,按人口数目给予粮食补偿。”
放在以往,朝廷哪儿敢这么做,时不时的天灾水患,转运仓和常平仓根本填不满,更别提给予粮食补贴。
现在富裕起来,都能给落户西部两道的百姓发粮了!
余尚书没提的是,船只不仅用来运粮,还运了不少硬玉,虽然大周向来推崇温润软玉,但看那东西产量大颜色好,很是火了一阵,建元帝最近赏赐臣子都是一箱子一箱子地抬。
另外是当地种子,蔬果奇多,有的碍于地理原因,不能在北地种植,可移栽到岭南不是问题!
谢砚行已上书在岭南试种,暂时没得到结果,不过他派人去取了良种,预备在岭南开展三季稻的研究。两方气候相似,水文条件差别不大,没得说这北真腊可以而岭南不行。
若说这一消息让建元帝欣喜若狂,那江无眠的马政三转案就是暴躁如雷。
如今还能打趣江无眠,还是因为他收尾收的好,没叫建元帝的面子彻底落到地上。
前头几个布政使是他识人不清,但是后面派去的江无眠是他有眼识英才,格外出息,不仅拿钱补充国库,还能扶植起当地马政,可谓是肱骨之臣,大周栋梁啊!
马政还牵扯到卫所问题,这让建元帝又把江无眠的精兵强国和白楚寒设想的兵备学院两道折子拿出来反复温习,好东西啊,练兵都不愁路子,关键是愁银子啊!
武备学院的设想齐全,奈何国库没银子,只能给个阉割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