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随之而来的问题逐步暴露,人口增长,所需的粮食数量会在未来十年内大幅度上升,与此同时,其他生产资料必然是翻倍式增加。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有大规模战争,人口数量将会激增。若以当前的速度预估,三年内将会增加几十万人口,然而真实情况是翻倍不止。
也就是说,以当前的生产力根本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如果遇到大规模减产,恐怕整个大周国力将会迎来一次重大打击,激起民怨也不无可能……
所以待到谢砚行抵达京城后,尚且没就标点一事问江无眠前因后果,江无眠就把事情摊平了和恩师说道。
谢砚行点点头,喝了盏茶说:“你的担忧不无道理,岭南已有这等趋势。”
若说江南发展是稳,那岭南发展则是快。极快的发展速度下总会掩盖一些矛盾,待发展速度降低后,各行各业的问题暴露出来,亟待解决。
人口过快增长,导致近年来的荒地面积消失过快也是问题之一。
土地不够,如何养活人口?
谢砚行此行北上,也有向建元帝当面述职,告知农商发展问题的意思在,与人文辩则要排在后面了。
“向西迁移人口尚且可行,然西部资源匮乏,短时间内没有大量粮食,无法满足人口所需。”这是最为可惜的一点,粮食产量低,需要多年开荒,精心伺候才行,短时间内是别想惦记了。
向东迁移人口不行,脱离大周本土控制,谁知道背后会生出什么事端来?
朝堂上为了控制东部扶桑道,想的法子克制又大胆。
建元帝原本想放出一位王爷去镇守,可又担心王爷在当地拥有了土地百姓兵力以后拥兵自重,登基称帝,威胁大周。
遂,此法作罢。
目前只有文臣武将打理,最为重要的还是教化,等老一辈和青年一辈死去,接受新教育的人成长起来,初步的归化就算完成。
这需要三代人的长久努力,非一日之功,所以短时间内还是扶桑往大周输送人口,而不是反过来迁移。
不过老爷子到底是做事老辣,抛出担忧之事后,又提出了一个解决方式。
他命人拿出此次打岭南带来的东西,“此物是海商所得,种植下去,秧苗可食用、根茎可食用,最为重要的是产量高,虽不能作米面主食,但亦是不远。”
只见随行之人小心搬运进来两大个半人高的竹筐,这一向是岭南海商最经济实惠的减震防撞包装,里面填充上稻草和布匹,可保瓷器平平安安渡海。
江无眠就近扒开一个竹筐,里面的秧苗略微泛黄,冬季能保存到这等地步,必然是花了大价钱布置船上暖房一路小心护持才能不至于冻死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