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玉米已叫众人吃到甜头,一年两季作物,收成多,粮食多,能养活的佃农更多,谁都有那么三四个庄子和几十亩到几百亩不等的御田,多一亩就多百斤粮食,这谁听了不迷糊?
听谢砚行的介绍,红薯结的果有大有小,但一株秧苗能有个几斤收获,秧苗长成老苗前还能吃。
有人不缺这口菜,但朝中还有人吃喝不起,吃一口菜都要掂量掂量,虽然少但不是没有,所以这些人也格外关注新作物的事。
“此物需要温度如何?土壤呢?浇水几何?”
“可有记录?南方何时何地种的?”
“一根秧苗能爬半筐?这能吃到何时?”
江无眠只觉得耳边一阵嗡鸣,各处传来声音,建元帝也抓着谢砚行和赵念唐不放,翻看记录找着亩产和种植所需。
在其他事上,他或许还要猜疑一两天,探查其人背后目的,再权衡利弊。
但在谢砚行师徒两人这里,事关粮食,他无需考虑太多。谢门中人从不在此事上做文章,一是一二是二,优点缺点一目了然。
赵念唐初时结结巴巴,还要谢砚行或是江无眠引导补充,但谈论到粮食时,他自信的侃侃而谈,大有说上三天三夜的架势。
建元帝合上记录,沉吟片刻道:“依你之见,北地何时能种植此物?西域两道如何?是否能大规模种植?”
赵念唐翻出种植条件所需,对着简单的内容,向建元帝解释红薯所需的生长条件以及要在北地和西域等地展开种植实验才能确保情况。
“十里不同俗,在土质、水文等条件上,一里都可能出现不同情况,必须要实地种植后得出更加精准的结论才能尝试大规模大批量种植。”
赵念唐说完反应过来,这不是陈平师父考验他能力的场合,眼前站着的是建元帝,一手能决定他生死的人。
这番变相拒绝的话,不知会不会惹得皇帝不喜。
心中难免忐忑不安。
恰恰相反,建元帝更欣赏他务实的表现,当即把人塞到户部和一胀红玉米观察员前去做伴。
临走时,还用江无眠家的车运走一筐秧苗,准备在皇庄里插秧种植试试产量。
江无眠:“……”连人带粮都不放过,看得出建元帝有多不客气。
不过,这番功劳落在恩师身上,封疆大吏的位子总得留一个吧?
第232章 做事
转眼便出了正月,龙抬头当天,北部突厥的消息穿过风雪抵达大周:
过冬消耗的物资太多,急需南下抢劫补充,同时还要防备对方,于是突厥休战。
建元帝派去搅弄风雨的臣子开始兴风作浪,这人是内侍,以狠辣出名,做了皇帝的手下黑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