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脸上挂着笑,并不觉得麻烦,园子里比宫里好,再远的距离都不用腿跑,坐着船舒舒服服的办差。
康熙的寝殿集凤轩旁边就是一小片葡萄园,是吐鲁番贡上来的葡萄藤,在园子翻修那年嫁接的,今年是第三年,才开始挂果,康熙便带着蓁蓁来尝鲜。
这葡萄生得硕大,粒粒饱满剔透,叫人望之便心生喜意。
蓁蓁挑了一颗外形最漂亮的放进嘴里,咬破后,一下就将眉毛眼睛皱成了一块。
好酸啊。
有那么酸吗?康熙很意外。
都说吐鲁番的葡萄最好,色如碧玉,甜而不腻,可惜吐鲁番实在太远,水灵灵的鲜葡萄尚未送到京城时就烂了,哪怕用上冰雪贮存,也无法完好的送达京城。
为了吃一口鲜果子,康熙叫人寻了吐鲁番的葡萄藤、哈密瓜种子,在这园子里培育。
皇上尝尝便知晓了。
蓁蓁往他嘴里塞了一颗,康熙嚼了两下,也不禁挑眉,这葡萄哪怕是你喂我吃的,我也不能说它味道甘甜,确实酸。
没想到这葡萄也有南橘北枳的效果,长得差不多,味道相差极大。吐鲁番土地干燥,终年不雨,土性远不如内地,却能长出更美味的瓜果,倒是个神奇的地方。
那这些怎么办啊?酸得倒牙,丢掉又可惜。蓁蓁仰头看着藤架上的葡萄串有些发愁。
康熙拿起剪子继续剪,无妨,这酸葡萄采下来做成葡萄酒,多加些冰糖便没那么酸。回头朕让户部的人来瞧瞧,看看能不能改进。
蓁蓁也拿起剪子重新剪葡萄串,想起康熙刚说的吐鲁番,便问道:臣妾之前看过《西游记》,听说里头的火焰山就是吐鲁番,山上到处是火,寸草不生,那这果子是如何长出来的啊?
康熙微微思考了片刻,同她道:火焰山确实是吐鲁番,但并非说当地四处有火,而是说天气酷热。
那个地方终年无雨,即使偶然得雨也是一落地就干了,但那里有雪山,从雪山脚下挖筑沟渠,引下来的水足以灌溉庄稼、菜地,自然能存活。这一点也比内地全赖上天雨露的好。
蓁蓁恍然大悟,原来吐鲁番没有火山,倒是有雪山啊。皇上您懂得可真多,可真厉害。
康熙被她眼里的崇拜取悦到,不自觉继续往下说,前两年噶尔丹占据哈密、吐鲁番时,一些当地人迁徙内地,甚至有到杭州的,还说杭州不如吐鲁番生活舒适。
为何?
蓁蓁睁大了眼,杭州可是天下人最向往的地方,怎会比吐鲁番比下去。
不是都说江南好吗?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三岁小孩都知晓呢。
康熙也不卖关子,解释道:朕当时也不解,特意询问过,这才知晓缘由。那哈密、吐鲁番等地虽然天热更甚于杭州,但当地有雪山凉水解暑,而杭州一到三伏天,井水、泉水、河水都是温热的,不能消除暑气。
原来如此啊。天下之大,奇异颇多,臣妾真想去瞧瞧。
康熙笑着应道:朕也有此想法,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等台湾的事情解决,朕就准备南下巡游诸省,见识各地风俗民情。
闻言,蓁蓁两眼放光,扯着康熙的袖子,颇为期待的问道:那那皇上能带上臣妾吗?臣妾也想长长见识。
那是自然。朕可不愿挨相思之苦。朕还记得上次去盛京,某人只给朕写了一封信,寥寥数字,甚为敷衍,你说朕是不是该罚你,嗯?
蓁蓁没料到康熙居然还能记得这种小事,说他小心眼,一点错也没有!
皇上怎么能翻旧账呢!再说了,那时臣妾怀着小十和三格格,体力不支,能写一封信已经很不容易了。
康熙却不接受这个解释,是吗?那你给胤礽写了好几封呢,又是哪里来的力气?
啊?
蓁蓁一下被噎住,只好倒打一耙,皇上,您怎么还跟一个孩子吃醋?这未免太幼稚了吧。
朕就是幼稚又如何,朕要你补偿朕。
蓁蓁:我就知道他不是无缘无故的翻旧账!必有企图!
康熙正准备提要求时,两丈外传来梁九功的声音,皇上,太后娘娘派人来请您过去一趟,说是有事相商。
太后?
康熙拧了拧眉,太后一向不理事,这突然来找他,莫非有要事?
他拍拍蓁蓁的脸,今日就先放过你,改日再说。朕去太后那一趟,你留在这园子采摘也行,回去歇着也行,不必等朕。
臣妾明白,皇上快去吧。
嗯。
康熙提步离去。
作者有话说:
晚安~
《康熙几暇格物编》记载了康熙种植新疆葡萄的经历,当时移栽到南方失了原本味道。(马乃子这个称呼清朝就有了,其它葡萄名没留下来。关于杭州和吐鲁番的比较,也是参考《康熙几暇格物编》,没有拉踩的意思!只是想表达两地不同!华夏大地上每个城市,作者都喜欢~)
第82章
太后打发人去叫康熙的时候,也在思考自己该怎么说,才能说动皇帝。
她也知晓,让一个嫔去养一个贵妃的孩子,是不大妥当的。而且先前因为自己养着小五,导致小五如今都四岁了,汉话还磕磕绊绊的,皇帝亦是心生不满。但她当初抚养小五,是姑祖母太皇太后做的主,皇帝不好说些什么,这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姑祖母让她养小五,一方面是觉得她孤独,有个孩子能热闹热闹,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科尔沁草原考虑。
太宗皇帝时期,是大清和蒙古关系最紧密的时候,当时的皇后和四大妃哪一个不是来自蒙古?等到先帝时期,大清和蒙古虽还有联姻,却不复之前的荣光,静妃被废,她在后宫也几乎是个透明人,先帝更是起用汉人来压制满蒙大臣。
到今上这,蒙古与大清的关系更是淡漠了,蒙古送来了那么多姑娘,皇帝却没一个看重的,就连宣嫔也是看在科尔沁博尔济吉特这个姓氏上,入宫好几年才给了一个嫔位。
皇上不宠幸蒙古姑娘,怕是不想生下有蒙古血统的皇子吧。
既然皇上不愿生下有蒙古血统的皇子,那就只能养一个亲近蒙古的皇子。
朝廷在入关后,江山越发稳固,不再依靠蒙古的助力,可蒙古却不能没有大清,需要大清的粮食、药材、布匹、盐铁还有瓷器。一旦哪个部落缺了这些东西,实力就会越来越弱,最后被其它部落蚕食吞并。
蒙古部落有那么多,需求那么大,朝廷自然不会每一个都应允,更不会要多少给多少。这种情况下,自然需要一个亲近蒙古的人在朝廷办差,为蒙古部落争取好处。
小五便是姑祖母相中的人。
当初把小五送到寿康宫时,姑祖母就对她说了这么一番话,让她明白事情的重要性,姑祖母还打算小五将来的福晋也从科尔沁娶。
原本有小五就足够了,可她今日听到了德妃的话,不免有些意动。
宣嫔孤独,有个孩子陪伴极好;其次小五母族一般,哪比得上小十母族世代显赫。若是将来小五小十都不成器都犯了错,小五无人帮扶,小十还能有人奔走援助,继续帮扶科尔沁。
人就是这样,某样东西,没得到的时候,心想有就行了,可得到之后,就难免生出攀比之心,希望有个更好的。
对于太后来说,小五是白面饽饽,小十就是油汪汪的肉饼子。
她自然会心动。
况且,这么多年来,皇帝对她一向孝顺恭敬,她又从未提出其它要求,就这么一次,皇帝应该能同意吧?
她不断给自己打气。
康熙到的时候,太后已经捋好了思绪。
儿臣给皇额娘请安,皇额娘吉祥。
太后赶忙扶起他,皇帝不必多礼,快坐吧。这个时候把你叫过来,没耽误国事吧?
不耽误。是朕的疏忽,这些日子没来给皇额娘请安。康熙抿了一口茶水,问道:传话的太监说,皇额娘找朕有事相商,不知是何事?
太后没料到皇帝如此直白,险些打乱她预先准备好的话,稳了稳心神,才道:也没什么大事,就是方才午睡间,梦见了你额娘,有些感慨。
当年先帝独宠董鄂妃,眼里容不下其它人,我与你额娘没少受苦头,尤其是你额娘,先前还算得宠,董鄂妃入宫后就失宠了,每日都是泪汪汪的,跟兔儿眼睛一般,看得哀家也心疼得很。
康熙的心情变得低沉起来。
太后见他神色,又改口,但你如今成长得这般出色,英明神武,朝中大臣莫不敬服,又有诸多子嗣,若佟妃泉下有知,也是会欣慰的。